首批”春城计划“教学名师陈为工作室2021年工作总结
2022/11/13 21:54:45

昆明市首批“春城计划”教学名师陈为工作室

工作总结(2021年度)

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为

今年,首批“春城计划”教学名师陈为工作室继续按照“名师引领、同伴互助、任务驱动、乐教善研”的工作思路,以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为重点,以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相结合,有计划地围绕学科教学和专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序列化的研究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21年的阶段目标。2020年11月18日至2021年11月3日,共开展了36次内容丰富、高品质的工作室研修活动,发布了36期公众号,撰写了约30万字的活动纪实。我们紧紧围绕“带动一门学科、引领一个团队、辐射各个县区、形成一批成果”的目标,立足“常态化、系列化、多样化”的研究,扎实推进各项研修活动,取得一定成绩。下面从几个方面来总结工作室开展的工作。

一、规范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素质提高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工作室有计划而又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和专业发展目标,完善学员培养和考核方案,建立健全学员成长业务档案和进行严格的学员年度考核等。通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推动工作室的内涵式发展,重点做好“五个一”(讲好一节公开课、读一本好书、写好一篇文章、做好一个专题讲座和做好一个小课题研究)的常规工作。通过常规工作铸特色、求卓越、出成果。现工作团队不断扩大,有正式学员24名,跟班学员13名,共37人,目前已有高级教师6人。

在主持人和全体学员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本工作室被评为全国先进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陈为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璞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安宁教学名师,厉鸥、周芬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周超、田佳灵、谢桂芳、曾惟、马芳雪5人被评为市级教坛新秀;王德志、王婷婷、厉鸥、陈光群、郑永焯、周芬、余兴梅等7人被评为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此外,张璞被安宁市政府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杨菊芬、张瑞被评为昆明市优秀班主任;王德志被评为盘龙区“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文明班主任”;周超被评为安宁市优秀教师、周芬被评为五华区优秀党员;曾惟、董志卿、杨菊芬被评为区级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宋伟在晋宁区七十二行技能大赛中荣获状元称号等。

由陈为老师负责的《初中德育课程活动教学与实践》研究成果荣获云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名。工作室的教学成果《深耕课堂 专业成长》荣获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成果奖一等奖。

在2021年昆明市第二届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展示评优活动中,王德志、高精标荣获一等奖,周超、陈炫、周晓敏荣获二等奖,缪海飞荣获三等奖。冯君荣获西山区数字教育课堂竞赛一等奖,王德志、高精标、井瑞琦荣获盘龙区“2021年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选活动”一等奖,张天朋在五华区第九届互动课堂教学课例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等。

此外,工作室成员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还有5人荣获省级奖励,4人荣获市级奖励、25人荣获区县级奖励,30人荣获校级奖励。

通过明确发展目标,创造发展条件,搭建发展平台,打造学习共同体,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驶入快车道,逐渐成长为师德高尚,品德优良,具有完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又善于教育教学实践,勇于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的新方法,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并能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名师。

二、研修并举,打造教科研新高地

(一)在教育科研方面:

1. 研究成果获奖和课题申报:由陈为老师负责的《初中德育课程活动教学与实践》荣获云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名。工作室发挥主持人的科研优势,指导学员开展课题研究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总结提炼教育教学成果 。工作室的教科研成果《深耕课堂 专业成长》荣获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成果奖一等奖,即将由云南大学出版社于年底出版。目前,工作室的总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和8个小课题经过充分准备、专家论证、反复修改均已申报了昆明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和小课题研究。为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在“活动教学”、“深度学习”等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经验。今后,工作室继续在深度学习与学科教学融合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争取弥补云南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此领域研究的空白。

2.论文(教学设计)发表与获奖:

(1)论文发表:5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省级优秀期刊上发表

陈为、王婷婷老师撰写的《网红现象对初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论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年第2期上。陈为、田佳灵撰写的《传承红色基因 学科深度融合》活动设计方案发表在2021年《云南教育》第7-8期上。陈为、赵秀菊老师撰写的《开展对话教学 促进深度学习——以“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为例》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年第8期上。陈为、赵秀菊老师撰写的《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七年级上册“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教学为例》的教学设计发表在云南省优秀期刊《云南教育》2021年第5期上。陈为、赵秀菊老师撰写的《对话教学:学生深度学习的助推器》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学月刊》2021年第4期上。

(2)论文、教学设计获省级奖:10篇获一等奖、15篇获二等奖、32篇获三等奖

王德志、王婷婷、张天朋老师在2020年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委、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云南省“对标先进塑师德,争做‘四有’好老师”征文评比中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陈为、王德志、刘璐、张璞、宗洪宇、施秀琼、田佳灵、董志卿等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论文荣获2021年云南省教育科研教学设计和论文竞赛一等奖。贺德望的《网络改变世界》教学设计荣获第四届云南“教育论坛”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一等奖。

(3)教学设计获全国奖:4篇获特等奖、20篇获一等奖、1篇获二等奖

陈为、田佳灵、贺德望、张瑞老师的4篇教学设计荣获2020年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成果优秀教学设计特等奖,20篇获一等奖,1篇获二等奖。

此外,今年组织全体工作室成员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首届思政课教师基本功大赛,提交教学设计33篇、33节课堂实录。还组织参与了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举办的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大赛,提交教学设计29篇。同时,组织参加云南省教育科研教学设计和论文竞赛,提交教学设计41篇、论文32篇。

(二)在教学研究方面:

1.聚焦课程改革、研究“扩容”工作室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优势,聚焦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热点问题,围绕深度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年度时政热点评析、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单元专题教学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解读等内容,开展了主题教育活动、全国直播研究课、教材重难点同课异构、大单元教学等主题或专题教研等活动,共开展了全市教研活动12次(截至到11.3),全国直播活动3次。通过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研修活动,引领工作室老师们和全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了解课程改革新动态和新趋势,不断拓宽研究视野。

2.聚焦课堂教学、探索新方式工作室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引导学员积极上有担当的使命课、有教学主张的代表课、有研究价值的公开课,不断引领昆明市广大一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进行全国直播,扩大社会影响。今年,工作室采取了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开展教学展示研讨活动,这是教研方式的创新,也是全体工作室成员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2021年1月6日,陈为老师带头上示范课,以九(下)《开放互动的世界》、七(上)《生命可以永恒吗》为教学主题进行教学展示。通过网络直播,与全国各地名师和1000多名一线思政课教师一同探讨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昆明日报》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详细报道,并以“探索思政课改革创新 名师陪学生探问‘精彩世界’”为题刊载在2021年01月14日《学习强国》昆明学习平台上,截止2021年2月1日,阅读人数多达31582人。在3月24日在全国直播教研活动中,共有6737名全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观摩了陈为老师的2节课堂教学实录,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广泛好评。其中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晓东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刘石成副教授、上海市辛庄中学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姜兰波老师和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柳榜华教授进行了评课。

(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4月,工作室联合云大附中一二一校区道德与法治教研组、语文教研组、历史教研组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学科深度融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由陈为、田佳灵老师负责设计和组织。本次主题教育活动契合时代要求,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活动中,活动开展有特色、内容丰富,活动效果得到云南省教育厅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春城晚报》《都市时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现场报道。

(3)同课异构显风采。3月,针对七(下)教学难点《青春有格》一课,由高精标

老师与五华区教师开展同课异构研讨活动。10月,针对九(上)教学难点《延续文化血脉》一课,张天朋老师与昆八中长城校区的教师开展同课异构研讨活动。5月,由周超、井瑞琦、王德志、张璞4位老师分别就九年级《共筑生命家园》《共享多样文化》和《在品味情感中成长》进行教学设计分享。此外,4月,由施秀琼、王泽强老师为全市老师认真解读了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的重难点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11月,针对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的教学难点,分别由田佳灵、贺德望、周超和张璞老师为全市骨干教师培训上示范课。

3.加强考试研究,以考促教。为提高全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引导一线教师科学复习备考,工作室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备考研究工作:4月,组织召开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备考研讨会,由陈为老师、毛建明老师进行2020-2021年时政热点评析和提出复习备考建议。6月,由陈为老师负责组织,谢桂芳老师参与了2021年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之后,由陈为老师组织开展2021年昆明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考试阅卷工作,工作室学员有19人参与了阅卷工作。9月,由陈为老师对2021年昆明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考试进行质量分析并提出2022年复习备考的教学建议,引导老师们不断反思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加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学习研究共同体,每年都要求成员至少读一本好书,通过读书报告会、撰写读书心得等多种形式,加强专业阅读,提高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让全体成员共读、共思、共成长。1月,召开工作室2021年市级课题申报和小课题申请立项分析论证会,聘请专家就工作室的总课题和8个小课题进行分析论证。之后,各小组对小课题申报书进行修改。3月,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教授就“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线上指导。为提升学员的教科研理论素养,拓展学员的教育教学视野,工作室成员研读了《课堂,可以这样有声有色》、《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等专业理论书籍。9月份,工作室开展读书分享会,8个小组分别派代表分享暑期读书心得体会。10、11月,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教授和陕西西安优秀教师梁寅子就“一体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和“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政治学科能力及其实施”进行专题指导。11月,工作室完成昆明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和小课题的申报。

三、引领示范,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1.合理安排时间,积极承担师训任务。结合教师工作实际,主持人合理安排工作室的学习活动时间,全年共开展了36次工作室集体研修活动。主持人陈为老师一直担任云南省中小学“国培计划”学科培训专家,承担了今年(10.30-11.3)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示范性市级培训任务,充分发挥了名师的引领作用。

2.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工作室除认真完成市教体局的师训任务,还承担15节市级示范课和完成3次集体送课下乡、送研任务。此外,主持人和学员还深入学校和县区上了9节示范课,积极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示范作用。

3月17日,9月29日、10月20日工作室组织送课、送研到东川区铜都中学、安宁太平中学和晋宁区第三中学,由工作室主持人和10位老师围绕七、八、九年级的教学重难点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受到东川区、安宁市和晋宁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老师的高度评价。此外,工作室主持人陈为老师和谢桂芳、曾惟、张天朋老师分别到禄劝、寻甸、东川、晋宁、宜良、呈贡等薄弱县区和农村学校共上了9节示范课。4月和11月,由工作室周超、王德志两位老师分别到禄劝思源学校、曲靖市富源县第四中学和文山州丘北县,进行经验交流和教学指导。

今年,共为薄弱农村学校和县区送了20节优质课和6个专题讲座。送教下乡,送研到县,增强了优质课的示范效应,更好地发挥了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推动了跨区域教研的有效开展,为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相互交流、互学共研的平台。通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真正落实了课堂的育人功能,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经费使用、单位及学校配合

本工作室做到了合理开支经费,工作室经费使用符合昆明市教体局有关管理办法,主要用于支出工作室开展工作所需的图书资料、外聘专家劳务费、送课下乡租车费、课题研究成果出版费等;今年工作经费使用没用超支,全部使用完毕。同时,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和设备登记制度。

今年工作室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离不开学员所在学校和主持人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感谢昆明市教科院领导关心和支持本工作室的发展,协助添置了必要的办公设备和提供了必要的办公条件,市教科院财务室认真合理代管工作室经费。

两年来,工作室聚焦课程改革,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同课异构、送课下乡等形式,开展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工作室积极提炼共同的教学主张,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研究的新成果。今后,工作室继续秉承教育初心、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合作成长的基本理念,凝聚群体智慧、立足于学员发展,致力于走出一条多元、特色、优质发展之路,将继续深入教育教学研究,发挥示范、引领、辐射的作用,为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提供广阔平台,为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服务,致力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深度课堂,大力推动昆明市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