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批“春城计划”教学名师陈为工作室继续按照“名师引领、同伴互助、任务驱动、乐教善研”的工作思路,以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为重点,以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相结合,有计划地围绕学科教学和专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序列化的研究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22年的阶段目标。2021年11月9日至2022年11月23日,共开展了58次内容丰富、高品质的工作室线上线下集体研修活动,发布了58期公众号,撰写了约35万字的活动纪实。工作室立足“常态化、系列化、多样化”的研究,扎实推进各项研修活动,在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成果提炼、引领示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带动一门学科、引领一个团队、辐射各个县区、形成一批成果”的发展目标,较好发挥了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工作室开展的工作。
一、目标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素质提高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工作室有计划而又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和专业发展目标,完善学员培养和考核方案,建立健全学员成长业务档案和进行严格的学员年度考核等。在做好“五个一”(讲好一节公开课、读一本好书、写好一篇文章、做好一个专题讲座和做好一个小课题研究)的常规工作基础上,通过常规工作铸特色、求卓越、出成果的目标引领,推动工作室内涵式发展。现工作团队不断扩大,有正式学员24名,跟班学员22名,共46人,目前已有高级教师7人。
在陈为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完成了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云南省地方教材的评审工作,申报了2022年昆明市教师远程培训网络课程,认真录制了10节优质课和主持人的点评。在名师工作室网络平台的建设中,本工作室多次受到昆明市教师培训中心的表扬,并以示范样本推广到全市各名师工作室的网络平台建设中。在主持人和全体学员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本工作室被评为全国优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陈为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并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师范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四十年•四十人”光荣榜。
工作室学员贺德望、曾惟、马芳雪被评为昆明市2021年中小学教坛新秀;田佳灵、贺德望、张天朋分别被评为五华区第十三届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董志卿荣获第五届“官渡教学名师”称号;张璞被评为“安宁市十大岗位标兵”;周超荣获安宁市“螳川红烛 育人先锋”称号,被评为安宁市“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张璞、周超荣获安宁市事业单位突出贡献奖;王泽强、陈炫、敖永兰荣获2021年西山区第九届中小学“教坛新秀”;马芳雪荣获西山区“优秀学科”教师称号;付欣荣获2021年-2022年学年度盘龙区少先队“优秀中队辅导员”称号等。
主持人陈为老师精心指导工作室学员田佳灵老师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荣获二等奖,跻身全国前十的行列。(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简称为“全国青教赛”,由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办,是目前参与面最广、学科门类最全、组织规模最大的全国性高水平教学类竞赛。)
主持人陈为老师悉心指导工作室学员王德志老师参加2021年云南省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评选,教学实录《在品味情感中成长》和时政评述《“象”往云南,守护自然》荣获云南省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评选一等奖。指导学员董志卿老师设计《延续文化血脉》的教学课例入选2021年云南省基础教育精品课。
此外,工作室成员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和论文、作业设计评比中,还有6人荣获全国特等奖、14人荣获全国一等奖、10人获省级一等奖, 4人荣获市级奖励、7人荣获区县级奖励,34人荣获校级奖励。
通过明确发展目标,创造发展条件,搭建发展平台,打造学习共同体,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驶入快车道,逐渐成长为师德高尚,品德优良,具有完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又善于教育教学实践,勇于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的新方法,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并能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名师。
二、研修并举,打造教科研新高地
(一)在教育科研方面
1. 申报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和市级重点课题:工作室充分发挥主持人的科研优势,指导学员开展课题研究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总结提炼教育教学成果 ,积极申报了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陈为老师负责的《初中德育课程活动教学与实践》荣获2019年云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今年10月,经云南省教育厅再次评审推荐,由工作室主持人陈为老师率领研究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将“活动教学”“深度学习”等研究成果再次凝练,完成了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8月,由陈为老师总结提炼工作室前期研究成果,率领5名优秀学员,完成了2022年云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
由陈为老师负责申报的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第一批重点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于1月获准立项,3月已顺利开题,现已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撰写和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等工作。其中,为深入了解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分别对昆明市51所学校632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及43506名初中学生开展了“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撰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问题及教学改进策略——以昆明市为例》调查报告,发表在国家基础教育类学术期刊、上海市A类学术期刊《教育参考》2022年第5期上,提高了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由陈为老师指导的工作室学员张璞老师、余兴梅老师负责的《沉浸式教学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的实践研究》《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2个昆明市小课题顺利开题,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指导周晓敏老师参加昆明市第二批小课题申报《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实践研究》,现已获准立项并于今年10月份开题。指导张瑞老师申报了区级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价值澄清法运用研究》,也已立项并开题。
工作室开展的1个市级重点课题、4个小课题研究工作,为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积极有益探索。今后,工作室继续在深度学习与学科教学融合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弥补云南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此领域研究的空白。
此外,在陈为老师组织下,工作室认真开展市级重点课题研究,撰写43个优秀课例,形成《深耕课堂 专业成长》教科研成果,共计58万字,历经6次修改,由云南大学出版社于今年6月正式出版。
2.论文(教学设计)发表与获奖
(1)论文发表:8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省级优秀期刊上发表
陈为、赵秀菊老师撰写《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情境教学》论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年第7期上。陈为、林羡飞老师撰写《政治认同评价的四个维度》论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11期上;张瑞老师撰写《筑牢思想之基 培育时代新人》发表在该期刊2022年第6期上。陈为、施秀琼老师撰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问题及教学改进策略》调查报告发表在2022年国家基础教育类学术期刊、上海A类学术期刊《教育参考》第5期上。
田佳灵老师撰写《巧用教材栏目 促进深度学习——以“感受生命的意义”为例》、陈为老师撰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厉鸥老师撰写《思辨探究教学 促进深度学习》、董志卿老师撰写《指向深度学习的大单元议题式教学设计》分别发表在云南省优秀期刊《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2年第1-2、3-4、7-8期上。
(2)课堂教学及教学设计获全国奖励:6人荣获特等奖、14人荣获一等奖、12人荣获二等奖、21人获优秀奖
在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举办的全国首届思政课教师基本功大赛中,陈为、张璞、高精标荣获特等奖;厉鸥、田佳灵、王德志荣获一等奖;陈光群荣获最佳课件奖;5人荣获二等奖;12人荣获优秀奖。
在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举办的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大赛中,周超、张天朋、井瑞琦荣获特等奖,董志卿等11人荣获一等奖;7人荣获二等奖,9人荣获优秀奖。
(3)论文、教学设计获省级奖励:10篇获一等奖、18篇论文获二等奖、37篇教学设计获二等奖
在2022年云南省教育科研教学论文、教学设计竞赛中,王德志、厉鸥、谢桂芳、陈光群、董志卿、田佳灵等10人荣获一等奖。18篇论文荣获二等奖;37篇教学设计荣获二等奖,5篇论文荣获三等奖。
(4)论文、课堂教学、作业和命题设计获市区级奖励:
余兴梅荣获昆明市2021年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贺德望、董志卿、张璞荣获二等奖。
李楠荣获昆明市第十届互动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董志卿荣获官渡区复习课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李楠荣获西山区第九届互动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田佳灵、陈光群、赵秀菊荣获五华区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案例竞赛一等奖;张瑞荣获呈贡区第二届中小学学科命题竞赛一等奖等。
(二)在教学研究方面
1.围绕新课程标准、拓展研究内容。工作室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优势,聚焦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的热点问题,围绕深度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和项目式等新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重难点同课异构、大单元教学等主题或专题教研等活动,共开展了全市教研活动12次(截至到11月23日)。通过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拓宽教师教学研究视野,引领工作室老师们和全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了解学习新课标,自觉践行新课标的要求,助力于全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2.聚焦课堂教学、探索育人方式的实践创新。3年来,工作室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引导学员积极上有担当的使命课、有教学主张的代表课、有研究价值的公开课,触及心灵的常态课,引领昆明市广大一线思政课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发挥工作室的引领示范作用,工作室主持人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创新教研方式,积极探索疫情下育人方式的实践创新,受到广大一线思政课教师的好评,这充分体现了工作室成员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1)主持人带头上示范课,发挥名师引领示范作用,产生全国影响力。2022年9月,主持人的《开放互动的世界》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荣获首届全国中学思政课教学基本功大赛特等奖,并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公众号上进行全国展播,目前已有3119人阅读关注,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
(2)指导优秀学员参加全国课赛,展示云南省思政课教师风采。在陈为老师指导下,田佳灵老师设计参加全国青教赛的10节课体现出教师实施思政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教学素养等综合要求和专业水平。从“少年有梦”到“我们的梦想 民族复兴梦”,涵盖了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直面初中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探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在集体中成长,自觉遵守规则,延续文化血脉,坚定文化自信,强化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更好地彰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
最终这10节课所需准备的相关材料,包括了约5万字的教学设计,约450张课件。其中在课堂展示及教学阐释部分,就撰写了约3万5千字的课堂展示文字稿,约2万3千字的说课稿,充分展示了云南省思政课教师的优秀专业素养。
(3)开展单元教学、议题式教学,探索新课标下的新教学。自4月以来,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工作室共开展了5次全市议题式教学的研讨活动,引领教师们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中,指导张天朋设计的七年级专题复习课《心中有法》、谢桂芳设计的九年级专题复习课《文化自信铸就中国梦》和井瑞琦设计的八年级新授课《依法履行义务》等专题复习课和新授课为全市教师科学备考提供了范例。
新学期,工作室开展基于新课标的创新教学设计全市展示活动,指导贺德望设计的《诚实守信》、敖永兰设计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李楠设计的《参与民主生活》等创新教学设计,王婷婷设计的《维护国家安全》、杨莉设计的《遵守规则》在全市进行教学交流展示,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一致好评。指导张瑞、陈炫、董志卿、曾惟等老师们探索了单元教学与议题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样态,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主持人引导教师们把握思想教育基本特征,实现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引领教师积极探索单元教学、议题式、体验式等新教学方式,学会以结构完整、逻辑缜密、层次清晰的核心主题明确大单元教学,注重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典型性、可扩展性、感染力与说服力;体验式教学的活动目的性、可操作性和价值性;议题式教学的可议性、在议性、学科性,做到从“议题线”“任务线”“情境线”“活动线”四线合一,高度融合,促进教师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
3.加强考试研究,以考促教。为提高全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引导一线教师科学复习备考,工作室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备考研究工作:4月,组织召开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备考研讨会,由陈为老师、毛建明老师进行2021-2022年时政热点评析和提出复习备考建议。6月,由陈为老师负责组织,厉鸥、周超老师参与了2022年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之后,由陈为老师组织开展2022年昆明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考试阅卷工作,工作室学员有19人参与了阅卷工作。10月,由陈为老师对2022年昆明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考试进行质量分析并提出2023年复习备考的教学建议,引导老师们不断反思与改进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学习研究共同体。今年,借助中国教研网等网络学习平台,认真学习了全国知名学者、专家(如,郭华、崔允漷、韩震、李晓东等)关于新课标、新课改的解读专题讲座,观摩学习全国优秀教师教学展示交流活动。1月,工作室组织全体学员参与线上学习,观摩北京市第三届“京教杯”青年教师基本功现场说课比赛,认真学习了北京中小学老师的43节课,其中小学19节、初中17节、高中7节。3月,学员分享北京市第三届“京教杯”青年教师基本功现场说课比赛初中学段优秀课例和学习心得。4月,组织全体学员线上参加重庆市渝中区举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课例全国展示直播活动,观摩学习优秀单元教学课例《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5月、6月、7月,组织全体学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直播平台,认真学习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北师大郭华教授、李晓东教授《新课程需要怎样的新教学》《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等专题讲座。9月,组织全体学员线上参加武汉市王忠文名师工作室活动,学习2021年湖北省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奖课例《助力乡村振兴 迈向共同富裕》。学习谭毅老师《为高考备考导航,给高三教学把脉——2022高考政治后期复习备考策略和增分技巧》专题讲座。10月,组织全体学员线上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联合主办的“同课异构·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会,学习“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优秀单元教学设计:组织全体学员线上参加中国教研网“走向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教学变革”专题论坛,学习“坚持宪法至上”、“文明与家园”优秀单元教学设计等。11月,聘请陕西省、山东省教学名师梁寅子和陈骞分别做了《学思并重以为法 知行并进而有益》和《新课标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的专题讲座等。今年,共学习了全国知名学者专家和优秀教师的20个专题和51节优质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为学员的成长拓展了教学视野,培育了学员的专业素养。
此外,每年都要求成员至少读一本好书。今年,组织全体学员认真学习《议题式课堂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道德与法治》等4本理论书籍。通过读书报告会、撰写读书心得等多种形式,加强专业阅读,提高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促进全体成员共读、共思、共成长。
三、引领示范,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1.合理安排时间,积极承担师训任务。结合教师工作实际,主持人合理安排工作室的学习活动时间,采用线上线下方式,全年共开展了58次工作室集体研修活动,认真完成了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工作。主持人陈为老师一直担任云南省中小学“国培计划”学科培训专家,昆明市2021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示范性培训首席专家和授课专家,担任云南省教材委员会评审专家和昆明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学科组长。陈为、周超老师担任了玉溪市“5123XE”教师培养工程、市级学科带头人的主讲专家,王德志老师两次前往昭通市进行中考专题讲座;张瑞老师被聘为广南县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复习备考策略主讲专家;陈为老师、周超老师、王德志老师担任嵩明县2022 年教师培训主讲专家;田佳灵老师被聘为昆明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系列节目主讲嘉宾,为全市考生进行了6期的专题辅导;董志卿老师被聘为官渡区2021-2022学年中学思政研训课程培训活动主讲专家等。
2.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工作室除认真完成市教体局的教师培训任务外,还完成 10节市级网络示范课和到晋宁、嵩明、昆21中4次集体送课下乡、送研任务。此外,主持人深入禄劝、东川、嵩明等农村薄弱进行教学指导20余次,优秀学员代表王德志、周超、陈光群、张瑞、田佳灵赴昭通、曲靖、文山、香格里拉等地上示范课和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主持人陈为完成了昆明市、玉溪市、维西县、呈贡区、嵩明县全员思政课教师的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工作,积极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今年,克服了疫情的重重阻挠,工作室仍然坚持为薄弱农村学校和县区送了18节优质课和10个专题讲座。送教下乡,送研到县,增强了优质课的示范效应,更好地发挥了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推动了跨区域教研的有效开展,为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相互交流、互学共研的平台。通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真正落实了课堂的育人功能,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此外,陈为老师带领董志卿、周超、厉鸥、张天朋、陈光群等8位老师认真完成了2022年7月的云南省级教材评审专项工作。
四、经费使用、单位及学校配合
本工作室做到了合理开支经费,工作室经费使用符合昆明市教体局有关管理办法,主要用于支出工作室开展工作所需的图书资料、外聘专家劳务费、送课下乡租车费、课题研究成果出版费等;今年工作经费使用没用超支,受疫情影响,略有结余。同时,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和设备登记制度。
今年工作室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离不开学员所在学校和主持人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感谢昆明市教科院领导关心和支持本工作室的发展,协助添置了必要的办公设备和提供了必要的办公条件,市教科院财务室认真合理代管工作室经费。
三年来,工作室聚焦课程改革,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同课异构、送课下乡等形式,开展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工作室积极提炼共同的教学主张,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研究的新成果。今后,工作室继续秉承教育初心、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合作成长的基本理念,凝聚群体智慧、立足于学员发展,致力于走出一条多元、特色、优质发展之路,将继续深入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为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提供广阔平台,为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服务,致力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深度课堂,大力推动昆明市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
感谢指导!
2022年11月23日